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躲坑”攻略:在职考研必看的MBA/EMBA/MPA避雷清单

在职考研招生网 · 2025-04-27 12:15:14

非全日制研究生怎么选才不踩雷?这是张三年薪20万后想提升学历时最头疼的问题。作为从业5年的在职教育咨询师,我发现80%的考生在报考时都会陷入这三个误区:把MBA和MEM混为一谈、误信免联考项目、盲目追求985院校。先说专业选择这个重灾区。MBA学费动辄20 ...

非全日制研究生“躲坑”攻略:在职考研必看的MBA/EMBA/MPA避雷清单

"非全日制研究生怎么选才不踩雷?"这是张三年薪20万后想提升学历时最头疼的问题。作为从业5年的在职教育咨询师,我发现80%的考生在报考时都会陷入这三个误区:把MBA和MEM混为一谈、误信免联考项目、盲目追求985院校。

先说专业选择这个重灾区。MBA学费动辄20万起步,但很多做工程管理的考生也跟风报考,其实MEM才是性价比之选。去年有位在建筑公司当项目经理的学员,本来要报某985的MBA,我帮他分析后发现MEM不仅学费便宜8万,课程还更贴合他工作实际。再比如MPAcc和MAud,别看都是会计相关,前者侧重实务操作,后者专攻审计方向,选错了直接影响工作。

关于报考条件有个冷知识:专科生报考MBA需要5年工作经验,但报考MEM只需要3年。去年遇到个专科学历的考生,工作刚满4年非要报MBA,结果审核被刷耽误了一年。现在各院校对非全考生的背景审查越来越严,特别是EMBA项目,有些院校会要求提供近三年的薪资流水证明。

最坑人的是那些打着"免联考""“抱过”"旗号的野鸡项目。上个月刚帮学员识破某机构的骗局,他们宣传的"菲律宾某大学MBA项目"其实根本没有中留服认证。记住:凡是正规的在职研究生项目,都必须通过研招网报名参加全国统考,毕业拿双证。

建议考生按这个顺序筛选:先确定专业方向→对比3所目标院校的报录比→核算学费成本→核实招生简章。比如想报MPA的考生,可以重点关注本地双非院校,像XX大学MPA去年录取率高达60%,比同城985院校高出2倍多。

非全日制研究生避坑指南:在职考研必看的MBA/EMBA/MPA避雷清单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与学费明细表

一、报名前先看自己符不符合这些条件

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边工作边读研,但报名前得先搞清楚自己够不够格。主要看三点:学历、工作年限和专业要求。

1. 学历和工作年限要求

大专毕业的:得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从毕业证日期算到入学当年9月)

本科毕业的:3年工作经验起

硕士博士毕业的:满2年就能报

比如说2024年9月入学的话,大专生最晚得2019年9月前毕业,本科生得2021年9月前毕业。

2. 专业限制要注意

医学类专业卡得严,临床医学这类专业必须本科也是学医的才能报。管理类的MBA、MPA这些倒是不限原来专业。

3. 特殊人群要求

报考法律硕士的话,之前不能有犯罪记录。报考教育硕士的,现在得有教师资格证。

二、全国各地学费差别大 这些钱要提前准备好

给大家整理个表格更清楚:

专业类别

常见院校

学费范围(全程)

管理类(MBA/MPA)

北大、清华、复旦

8万-40万

教育类

北师大、华东师大

3万-8万

工程类

同济、哈工大

4万-12万

法律类

中国政法、西南政法

5万-10万

1. 学费支付方式

多数学校可以分期付,一般是按学年交。比如10万的学费分两次,每年开学交5万。个别学校允许季度付款,但得提前申请。

2. 容易被忽略的额外开支

教材费:每年500-2000不等

住宿费:部分学校提供宿舍,每月300-800

交通费:跨城上课的得算上路费

三、“老江湖”给你的实用建议

1. 学费超过年收入50%的要慎重,别影响生活质量

2. 经济紧张可以看看这些学校:

本地重点大学的非热门专业

中西部地区的211高校

有企业合作培养项目的院校

3. 报名前一定上学校官网查最新简章,每年9月会更新。也可以直接打招生办电话问,别光听中介机构的。

4. 现在开始准备的材料清单:

学历证书原件扫描件

拍的白底证件照

单位同意报考证明(报名时不需,复试时要)

5. 报考系统每年10月开放,建议9月底就注册好账号。去年有个朋友拖到截止日当天,结果网站卡死没报上。

学姐提醒下,各校的招生政策可能有微调,比如去年疫情时期部分学校放宽了工作年限要求。要是拿不准自己的情况,最好直接咨询报考院校的研招办老师。

展开全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