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在职博士

在职博士和非全硕士怎么选?这五类人千万别踩坑

在职考研招生网 · 2025-04-20 14:19:49

在职博士和非全硕士怎么选?这五类人千万别踩坑

在后台收到很多粉丝私信,"工作三年该读非全硕士还是在职博士?"、"EMBA和MBA到底有啥区别?"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讲明白,尤其要提醒有五类人千万别随便报名。

先划重点,非全日制研究生拿的是双证(毕业证+学位证),像MBA、MPA这些管理类专业,周末上课居多。而在职博士大部分是单证(只有学位证),比如同等学力申博,需要先修完学分再申请学位。特别要注意的是,从2024年开始,部分985院校取消了单证博士项目。

哪些人适合读非全硕士呢?第一类是体制内需要学历镀金的,比如公务员要评职称;第二类是企业管理层要系统学习管理知识,像EMBA学费基本在30万起步;第三类是技术岗想转管理的,读个MEM性价比最高。不过要注意,像MPAcc会计专硕这种,应届生占比越来越高,在职考生反而竞争激烈。

重点说说在职博士的坑,第一类要避雷的是宣传"免联考"的海外项目,很多都是野鸡大学;第二类是承诺包论文发表的机构,去年就有学员被代写论文坑了8万定金;第三类要当心的是超低学费陷阱,正规985高校的在职博士学费基本在10-25万之间。

给准备报名的朋友三点建议,第一先查教育部中外合作监管名单,像社科院-杜兰大学金融管理硕士这种才是正规的;第二对比上课方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每月集中四天,适合高管;第三看毕业生去向,比如清华MEM毕业生70%都实现了岗位晋升。

学姐提醒五类不适合的人,1.工作不满3年的职场新人 2.想快速拿证评职称的(博士至少读3年起)3.指望靠学历转行的(企业更看重工作经验)4.经济压力大的(学费+论文辅导至少准备15万)5.无法保证学习时间的(每周至少要投入10小时)

2024年在职博士和非全硕士怎么选?这五类人千万别踩坑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博士的学费对比,附最新报考门道

很多人想提升学历,但一听到“学费”就犯怵。今天咱们就掰扯清楚,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博士,哪个更“烧钱”?

先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跨度大,主要看专业和学校。比如,

普通专业,像教育学、文学这类,一年1.5万~3万元,2~3年读完,总费用3万~8万元。

热门专业,比如MBA、金融硕士,985院校普遍在10万~30万元之间,部分顶尖高校(如北大、清华)甚至超过40万元。

理工科,计算机、工程类硕士,学费稍低,但实验材料费可能额外增加支出,一年2万~5万元。

再来看在职博士。费用普遍更高,但分两类,

普通院校,文科类博士(如管理学、教育学)一年2万~4万元,4~6年毕业,总费用8万~20万元。

重点高校或理工科博士,比如清华、浙大的工程博士,学费一年5万~8万元,加上科研经费,总投入可能超过30万元。

划重点,非全研究生的学费“下限低、上限高”,而在职博士则是“起步高、后期烧钱”。如果预算有限,优先选非全硕士;若职业需要长期深耕(比如高校教师、科研单位),再考虑在职博士。

二、报考条件有啥区别?别踩坑!

非全日制研究生

本科毕业即可(部分专业接受专科+2年工作经验)。

管理类专硕(如MBA)要求本科毕业3年或专科毕业5年。

报名时间,每年10月,考试在12月底。

在职博士

硬性门槛,已获硕士学位(或本科毕业6年以上,但名额极少)。

需提交研究计划,部分院校要求发表过论文或获得过科研奖项。

报名时间灵活,多数院校分春、秋两季招生,考试多为“申请-考核制”。

提醒,在职博士对学术背景要求严格,如果没论文或项目经验,建议先工作积累资源再申请。

三、怎么选学校能少花冤枉钱?

1. 看地区补贴

一些地方为吸引人才,对本地高校的非全学生提供补贴。比如深圳、杭州的部分高校,学费减免30%~50%。

2. 避开“天价”专业

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学费可能差10倍!比如某985高校的文学硕士一年2万,但MBA一年25万。选专业前先上官网查最新招生简章。

3. 企业合作项目

部分院校与大型企业联合培养,学费由企业承担一部分,毕业后定向就业。适合有稳定工作的人。

四、2023年最新报考流程

1. 非全日制研究生

10月5日~25日,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

12月23日~24日,参加全国统考(初试)。

次年3月~4月,学校复试(笔试+面试)。

2. 在职博士

春季班,3月~5月报名,6月考试。

秋季班,9月~11月报名,12月考试。

材料审核通过后,需参加专业课笔试和导师面试。

注意,在职博士招生名额少,建议提前联系导师,确认研究方向是否匹配。

五、普通人怎么省学费?接地气建议

分期付款,很多高校支持学费分学年缴纳,压力小一半。

奖学金,非全研究生也有机会!部分院校设置“优秀学员奖”,覆盖10%~30%学费。

蹭单位福利,国企、事业单位常有“进修补贴”,提前和人力部门沟通,说不定能报销。

对了说句大实话,学历提升是投资,不是消费。如果现在手头紧,先工作攒经验再读书也不迟。关键是选对方向,别光看学费,得看毕业后的回报率。

展开全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