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校老师读非全必看,在职考研别上当门道(附985院校推荐)

在职考研招生网 · 2025-04-20 13:39:28

学校老师读非全必看,在职考研别上当门道(附985院校推荐)

两年明显感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师开始通过读非全研究生来提升竞争力。但很多老师反映"信息太乱不敢报名""怕踩坑影响工作",今天就手把手教老师们选到靠谱的在职研究生项目。

一、学校老师读研现状

现在教师队伍里有三种常见进修方式,

1. 非全日制双证(参加12月统考)

2. 同等学力申硕(先入学后考试)

3. 国际免联考硕士(中外合作办学)

其中非全双证认可度最高,但考试难度也最大。去年某985师范院校教育学非全专业,300人报考仅录取28人。

二、哪些老师最适合读非全

1. 教龄3年以上的主科教师

2. 准备竞聘教研组长的骨干教师

3. 需要评职称但学历受限的老师

刚入职的新教师建议先积累教学经验,等转正后再考虑深造。

三、择校黄金法则

记住这个公式,地域优势+专业匹配度+学费承受力=最佳选择

比如北京小学老师可以重点看北师大、首师大的教育管理(EDM);深圳中学老师考虑中山大学的学科教学(语文);江浙沪老师关注华东师大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四、必须避开的三大坑

1. 警惕"“抱过”"陷阱,某机构声称交8万保录211院校,结果20多位老师被骗

2. 注意上课时间,尽量选择寒暑假集中授课的院校

3. 核查招生简章,去年某双一流突然取消非全招生,导致大量考生被迫改志愿

五、报考实操诀窍

以2024年备考为例,

6月,确定目标院校(建议选2所备选)

8月,关注研招网最新招生政策

9月,准备报名材料(单位同意书最重要)

10月,研招网正式报名

12月,参加全国统考

次年3月,复试(在职考生重点准备专业实践考核)

下面是考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Q,班主任工作忙怎么办?

A,建议选择网络+面授混合教学的院校,如华中师范大学的MPA项目

Q,预算只有3万怎么选?

A,本省省属师范院校的非全教育硕士,学费普遍在2.8-3.5万/全程

Q,非全研究生能评职称吗?

A,2023年教育部新规明确非全与全日制证书同等效力,但建议提前咨询当地教育局

2024年学校老师读非全必看:在职考研避坑指南(附985院校推荐)

教师评职称承认的非全院校名单更新

不少老师都在打听,评职称时哪些非全日制院校的学历能被认可。毕竟这关系到涨工资、评优评先的大事,可不能马虎。今天就带研友们儿一块儿看看最新公布的名单,顺便聊聊怎么选学校更靠谱。

一、哪些非全院校上榜了?

根据教育部最新通知,全国范围内有多所非全日制院校的学历在教师职称评定中继续有效。除了老牌的北师大、华东师大这类师范类“顶流”,像山东师大、福建师大等地方重点师范院校也稳稳在列。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综合类大学今年也被纳入认可范围。比如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的非全教育硕士项目,还有华南理工、重庆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开设的在职教育专业,评职称时都能用得上。

二、评职称到底看啥?

很多老师以为只要学校在名单里就行,其实这里头还有门道。首先得看专业对不对口——教数学的老师去读个汉语言文学硕士,评职称时可能就差点意思。其次要看学习形式,必须是学信网可查的正规学历,那些所谓“免考“抱过””的野鸡大学证书可糊弄不过去。

有在乡镇教书的张老师就吃过亏,前年报了个外地机构的速成班,结果评中级职称时被告知学历不认,白白耽误两年时间。现在他老老实实报了本省师大的周末班,虽然每周要坐三小时大巴上课,但心里踏实。

三、选校“躲雷”攻略

1. 认准“三证齐全”,招生简章里必须写明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硕士以上才有)、学信网备案,缺一不可。

2. 上课方式要实际,基层老师尽量选寒暑假集中授课或线上课程,别信“完全不耽误工作”的宣传,去年李老师报了每周三天面授的课程,结果和教学冲突不得不退学。

3. 费用问题要摸清,除了学费,还要算上交通、住宿这些隐形开支。比如在县城工作的老师报省城高校,两年下来交通费可能比学费还高。

四、特别注意事项

今年有个新变化要留意,部分省份要求提供课程表原件和考勤记录。像浙江、广东等地已经开始抽查,发现挂名混学历的直接取消评定资格。建议老师们保留好每次上课的签到表、作业记录,最好连课堂笔记都留着。

现在各地教育局官网都能查到完整名单,不过要注意看文件发布时间。比如河南省2023年8月更新的名单里新增了郑州轻工业大学,而有的机构还在拿2021年的旧名单忽悠人。

学姐提醒一句,报读前务必带着学校招生简章去教育局人事科当面确认,别光听招生老师拍胸脯保证。毕竟政策年年微调,白纸黑字盖章确认最稳妥。

展开全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