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研究生备考“防坑”诀窍,在职考研怎么选MBA/EMBA/MEM最划算?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热度连年上涨,但90%的在职人员都踩过这三个坑,一是盲目跟风选错专业,二是没搞清报考条件白备考,三是轻信"免联考“抱过”"被骗钱。今天手把手教你怎么避开这些坑,选到最适合自己的升学方案。
先说说最基本的报考条件。非全日制研究生分两种,需要参加统考的双证班(学历证+学位证)和同等学力申硕的单证班。想考MBA/EMBA/MEM这类管理类硕士的注意了,本科毕业满3年、专科满5年才能报考,部分名校还会要求管理经验。MPAcc会计硕士应届生就能考,但竞争特别激烈。
专业选择要看三个关键指标,一看学费区间。管理类硕士里,普通院校的MBA学费8-15万,EMBA普遍在20万以上,MEM工程管理硕士性价比最高,5-10万就能读985院校。二看上课方式,重点看有没有集中班。像中科大的MEM每月集中4天授课,特别适合经常出差的人。三看提前面试政策,清华、北大等34所自划线院校都有提前批,面过了笔试过线就稳了。
很多机构推的"免联考硕士"要警惕。正规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确实不用考研,但必须能在教育部涉外监管网查到备案。某机构推的"马来西亚速成硕士",回国根本做不了学历认证,这种坑千万别踩。
备考技巧方面,管理类联考的数学其实是初高中知识,重点复习应用题和概率统计。英语二抓住阅读和写作,历年真题要刷3遍以上。推荐个神器——某宝20块钱的答题卡模板,考前模拟用真的答题卡练手感,考试时能省10分钟检查时间。
2025年非全考研新政策,这3类专业学费要大涨
各大高校的招生简章陆续公布,眼尖的考生发现了个大变化——2025年非全日制研究生部分专业的学费要往上蹿一截。特别是计算机、金融、MBA这三类专业,有的学校学费直接涨了三四成。这事儿在考研圈里炸开了锅,不少在职备考的朋友直呼肉疼。
一、哪些专业成了"涨价大户"
1. 计算机类,某985高校软件工程专硕的学费从8万涨到12万,人工智能方向更是一年贵了2万。现在连二本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学费普遍都站上5万门槛了。
2. 金融经济类,北上广深高校的金融硕士项目,往年10万出头的现在直奔15万去了。某财经类名校的量化金融方向,两年学费直接标价18.8万。
3. MBA/EMBA,头部院校的MBA项目突破40万大关已经不稀奇,部分EMBA项目更是开出68万的高价。就连普通高校的MBA,现在没个15万也拿不下来。
二、涨价背后有讲究
这次调价真不是学校拍脑袋定的。去年教育部发的文件里就提到,要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成本分担机制。说白了就是热门专业不能总靠财政补贴,得按市场规律来。
现在企业招人越来越实在,像计算机、金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起薪高,学校培养成本也大。实验室设备要更新,得请企业导师上课,这些开支对了都体现在学费里。MBA项目更明显,请个大咖来讲课,场地费都要算进成本。
三、普通考生怎么办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很多学校实行"老人老办法",今年已入学的不会涨学费。打算考研的现在就该着手准备了。
地方院校性价比高,中西部高校的同类专业,学费可能比一线城市便宜30%-50%。像西安某高校的金融专硕,学费还保持在8万左右。
盯紧奖学金政策,部分院校为了吸引优质生源,给非全研究生也设置了入学奖学金。某211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前10%录取者可减免2年学费。
咨询考研的朋友明显增多,有个在银行工作的老同学跟我算账,他看中的MBA项目学费涨了7万,相当于两年白干。但转头又说,班里同学多是企业中层,这人脉资源花钱也买不来。这话倒是实在,现在读研早就不单是为个文凭了。
准备考研的各位得多长个心眼,别光看学费数字。培养方案里有没有企业实训?导师是不是行业大牛?校友资源怎么样?把这些方面捋清楚了,这钱花得才值当。毕竟现在职场竞争这么激烈,有时候该投资还是得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