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信在职读研必看!同等学力申硕条件有变化吗?
接到很多在职朋友的私信,"一姐妹,听说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今年同等学力申硕有新政策?"今天就给大家掰扯清楚这件事。作为专注在职教育领域6年的“懂行的人”,我特意联系了校方招生办,把最新报考要求摸了个底儿掉。
先说重点,2023年报考条件整体保持稳定,但有两个细节要注意。第一是学历认证时间提前了半个月,必须在10月15日前完成学信网认证;第二新增了金融科技方向的专业选修课,这对跨专业报考的朋友更友好。
具体报考门槛分三档,
1. 本科有学位证的,工作满2年就能报(应届生不行)
2. 本科无学位证的,需要中级职称+5年相关工作经验
3. 专科毕业的,必须修完6门先修课程并通过考核
准备材料清单给大家列个明白,
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
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专科不用)
2寸蓝底证件照电子版
单位盖章的工作证明
研究计划书(800字左右)
这里要划重点,今年新增了材料预审环节,建议最晚8月底前准备好所有文件。我表弟去年就是卡在单位证明上,财务部换了领导耽误了半个月,差点错过报名。
学费方面还是老标准,全程3.8万,可分两期缴纳。比起某些动不动就10万+的在职项目,这个价格在金融类院校里算良心的。上课方式是每月集中2个周末,外地学员可以申请线上同步直播。
说到优势,不得不提他们的特色培养方案。会计和金融专业学员可以互选对方学院的课程,还能参与浦东金融企业的实训项目。去年有个学员就是在陆家嘴的实训中拿到了券商offer,真正实现了"读书+跳槽"双丰收。
常见问题集中解答,
Q,英语四级没过能报吗?
A,可以!只要通过校考英语就行
Q,论文答辩难不难?
A,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学术导师全程指导
Q,能申请宿舍吗?
A,虹口校区提供付费公寓,每月1200元
对了给个实在建议,如果想报金融学方向,最好有会计基础;反过来会计学方向建议补点金融知识。今年报考系统9月1日开放,建议大家提前联系教务老师做学历预审,别等到对了手忙脚乱。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同等学力申硕课程设置详解
一、课程框架,学什么?怎么学?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同等学力申硕课程,主要面向会计、金融、税务等领域的在职人员。课程设计上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三大模块,覆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1. 公共基础课
这部分包括经济数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等“硬核内容”。别被名字吓到,老师讲课特别接地气,比如用企业实际案例解释统计模型,把枯燥的公式变成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2. 专业核心课
会计和金融是重头戏,比如《高级财务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动态,比如近几年新增了“智能财务分析”“区块链在金融中的应用”等专题,适合想跟上时代趋势的同学。
3. 选修课灵活搭配
选修课涵盖税务筹划、国际金融、资产评估等多个方向。举个例子,如果你在企业做财务,可以选《企业并购与重组》;如果在银行工作,《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会更对口。
二、课程特色,为什么选这里?
1. 师资“有来头”
授课老师大部分是行业老炮儿+学术大牛。比如教《高级审计》的老师,本身就在会计师事务所担任顾问,课堂上讲的案例可能就是上周刚发生的真实事件。
2. 学习方式人性化
考虑到在职人员的时间问题,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周末线下授课,平时用学校自研的在线平台看录播、做作业,甚至能和老师实时讨论问题。
3. 考试不“卡人”
每门课结业考试以案例分析为主,比如让你设计一份企业预算方案,或者分析某上市公司的财报风险。只要认真听课,通过率很高,学校更看重知识应用能力。
三、申硕流程,一步步怎么走?
1. 先修课程打基础
入学后先完成16-20学分的课程学习,一般需要1年左右。这段时间既能补足专业短板,又能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继续深造。
2. 统考科目有技巧
通过学校审核后,需参加全国同等学力统考,考英语和学科综合。学校会提供历年真题库和重点汇总班,很多学员反馈“比自考简单多了”。
3. 论文答辩重实操
选题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比如“某中小企业税务优化方案”“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研究”。导师会从开题到答辩全程指导,甚至帮你联系企业调研。
四、适合哪些人报读?
财务工作者,想从基础会计升级到管理岗,系统学习预算、风控知识。
金融行业从业者,银行、证券从业人员需要提升专业资质,为升职加薪铺路。
企业管理者,老板或中层干部想看懂财务报表,避免被“糊弄”。
转行预备军,比如原来做行政,打算跨界到金融领域,这里能打好专业底子。
五、一些小提议
1. 早报名早占位,每年招生名额有限,尤其是热门方向(如智能财务)经常提前满员。
2. 多蹭行业讲座,学校经常邀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投行高管来做分享,这些资源别浪费。
3. 组队学习更高效,班里同学多是同行,组个学习小组互相讨论案例,效果比单打独斗强得多。
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同等学力申硕项目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如果你想要一个“学完就能用上”的硕士课程,不妨去官网扒一扒今年的招生简章,或者直接打电话问问招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