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读研避坑攻略:法学非全日制/MBA/MPA这些门道一定要知道
"一同事哈,我这月工资刚发下来,又被媳妇催着报班读研了。"昨天在茶水间听到同事老李的吐槽,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上班族选择在职读研,但很多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误解。今天我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些事。
首先要明确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不等于"野鸡学历"。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毕业都是双证(学历证+学位证)。不过要注意的是,法学、MBA、MPA这些热门专业,不同学校的培养方式确实有差别。
常见的在职读研有三大类型:
1. 非全日制统考:必须参加12月全国联考,法学硕士考政治、英语、专业课,管理类考管理类联考和英语二。像北大法学院非全法学硕士,每周六全天上课,学费8万/2年。
2. 同等学力申硕:免试入学但需参加5月统考,适合想要硕士学位但不需要学历的人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就有这种项目。
3. 国际免联考项目:比如法国里昂商学院的EMBA,自主招生,但要注意选择教育部认可的项目。
遇到个典型案例:在银行工作的小王,误把某机构的研修班当正规非全研究生,花了12万才发现只能拿结业证。这里教大家三招“防坑”:一看招生简章是否注明"非全日制"字样;二查录取通知书编号是否能在学信网验证;三问清楚毕业发的是不是双证。
我强调一点准备报考管理类专业的同学,MBA、EMBA、MEM这些专业虽然都属管理类联考,但培养方向大不同。比如:
MBA适合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MEM侧重工程技术管理
MPA适合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
上海交大安泰MBA的非全项目,去年学费涨到45.8万,但报考人数反而增加17%,可见市场需求。
建议大家在选择时要"三看":一看自己的职业规划,二看学校专业实力,三看经济承受能力。比如想进体制内的,优先考虑985院校的MPA;在企业做管理的,选有AACSB认证的MBA项目更吃香。
说一千,道一万说说大家关心的费用问题。非全研究生学费普遍比全日制高,比如:
中国政法大学非全法硕:2.5万/年
浙江大学MBA:27.8万/全程
中山大学MPA:9.6万/3年
但千万别被"“抱过”班"忽悠,某知名机构去年就被曝光虚假承诺,导致300多名学员维权。
法学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必须知道的五个潜规则
很多人觉得“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门槛低”,随便找个本科学历就能报。其实不然,法学非全日制对前置学历的专业匹配度有“隐形要求”。比如民商法方向,如果本科是经济类、管理类,可能比纯理工科背景更有优势;而刑法学方向,部分院校倾向有政法系统工作经验的考生。建议提前联系招生办或问往届学长,摸清目标院校的“偏好”,别光看官网的硬性条件。
二、选导师比选学校更重要
非全的授课时间集中在周末或假期,导师的带教风格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有的导师重视实务,会带学生参与真实案件调研;有的偏学术,可能要求发论文。一定提前打听导师是否愿意带非全学生,部分导师因时间冲突可能优先带全日制。可以通过学校官网找导师邮箱,礼貌询问研究方向,或者通过律所、法院的熟人牵线搭桥。
三、备考别只顾“国家线”
法学非全的复试淘汰率比想象中高!尤其是热门院校,即便初试过线,复试也可能被“隐形卡人”。比如某985院校的非全法律硕士,初试成绩占比60%,复试的案例分析、时事论述占40%。建议提前准备:
1. 多关注近三年司法改革热点(如民法典新增条款);
2. 积累法律实务场景的表达逻辑(比如模拟法庭辩论);
3. 找在职律师或法官做模拟面试,练应变能力。
四、“工作证明”不是随便开
非全研究生要求定向就业,报名时必须提供单位盖章的定向协议。但很多人卡在“工作证明”环节:
体制内单位:可能需要组织部或人事处审批,流程较长;
私企员工:注意公司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是否与法律相关(部分院校会隐性审核);
自由职业者:可挂靠律所或法律服务机构,但需提前沟通社保缴纳记录。关键点:协议上的单位名称必须和社保缴纳单位一致,否则可能影响录取。
五、别忽视“校友资源”的隐形福利
读非全的最大价值不仅是学历,更是圈子。但很多人上课来去匆匆,浪费了资源。“懂行的人”建议:
主动加入院校的校友会、法律实务沙龙;
选修跨专业课程(比如金融法+证券实务),扩大朋友圈子;
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独家数据库(比如裁判文书网的内部检索权限)。
尤其是一些“双证班”(毕业证+学位证),校友群里的案源合作、职位内推信息比想象中多。
亲情提示: 非全和全日制的课程难度、论文要求完全一致,别抱着“水学历”的心态。院校对论文盲审、查重率卡得很严,在职备考一定要合理分配时间,提前和单位沟通学习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