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二本毕业三年,边工作边备考6个月上岸211全日制研究生的掏心建议
普通上班族想考全日制研究生有多难?去年刚上岸南京某211的王畅畅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三本学历、在职备考都不是问题。今天说点大实话,想考研的上班族一定要看完。
我是20年从省内普通二本毕业的,在广告公司做了3年策划。去年3月决定考研时,微信里加了8个考研机构老师,都说"在职备考想考211全日制太冒险"。但说一千,道一万我用6个月时间,每天5点起床背单词,通勤路上刷政治题,硬是把专业课背了5遍,初试成绩超出分数线23分。
关于备考时间安排,我的秘诀是把整块时间拆解成碎片。早上6-7点背专业课名词解释,午休1小时做英语阅读,晚上8-11点集中刷真题。周末去大学自习室模拟考试,连续12周雷打不动。别忘了在职备考的朋友,一定要把手机设置成学生模式,工作消息集中在固定时间回复。
选学校要重点看三个指标:历年报录比、专业课给分情况和复试时间。比如有的学校复试拖到4月底,万一落榜连调剂机会都没有。建议在研招网筛选时,优先选复试线稳定的"大小年"明显的院校,这样更容易把握分数规律。
现在很多同学问我值不值得辞职备考。我的建议是:如果存款能支撑半年以上生活,且目标院校竞争激烈(报录比超过8:1),可以考虑考前3个月脱产复习。但要做好心理建设,我备考期间胖了15斤,压力最大的时候掉头发,这些都是没人告诉你的真实代价。
对了给在职考研er三个忠告:第一要提前跟直属领导沟通,争取不安排重要项目;第二在单位附近租自习室比在家复习效率高3倍;第三每周必须留半天彻底放松,否则撑不过三个月。记住,考研是持久战,能坚持到考场就赢过30%的弃考者。
全日制研究生备考期间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习?
一、时间不是挤出来的,是“切”出来的
很多人总想着“挤时间”,比如早起1小时、午休少睡20分钟,但实际效果往往不理想——工作一忙,计划全乱。其实更高效的方式是“切分时间场景”,把任务和场景精准匹配。
1. 早晚“黄金段”专攻难点
早上6:30-7:30、晚上20:00-22:00这两个时间段,大脑相对清醒,适合攻克专业课大题、英语长难句等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别急着刷手机,先集中火力解决最头疼的部分。
2. 工作间隙“见缝插针”
通勤地铁上背10个单词、午休前用APP刷5道政治选择题、排队时默写一道简答题框架……把零碎的10分钟变成“高频重复”的学习机会。记住:碎片时间只复习,不学新内容,避免增加记忆负担。
3. 周末“模块化冲刺”
周六上午模拟一套英语真题,下午专攻专业课题库;周日上午复盘错题,下午预留2小时处理工作紧急事务。留出半天弹性时间,防止突发加班打乱节奏。
二、学习效率翻倍的“小心机”
“不是学得久就有用,关键看单位时间产出。” 这几个技巧能让你的复习事半功倍:
纸质资料电子化
把专业课重点拍成照片存入手机,用“图片滚动”功能随时温习;微信收藏夹建一个考研标签,看到优质干货文章直接分类保存。别让学习依赖特定场景,工位、咖啡店、出差路上都能学。
“偷师”工作技能
工作中写报告练出的逻辑框架,可以直接用在论述题答题上;日常开会汇报培养的表达能力,复试面试时就是加分项。把职场能力反向赋能考试,比纯背书更高效。
“5分钟启动法”治拖延
不想看书时,先告诉自己“只学5分钟”,往往一学就停不下来。亲测有效的心理战术是:把复习资料摊开放在视线范围内,视觉刺激比闹钟提醒更管用。
三、和领导、同事打好“游击战”
在职备考最怕同事突然的关心:“怎么总到点就走?”这时候需要点“职场生存智慧”:
提前报备,降低存在感
项目不忙时,找领导诚恳沟通:“我想趁年轻提升学历,下班后需要时间备考,但这段时间工作一定保质保量完成。”大部分领导会支持上进的下属,但切忌把复习带到工作中。
“错峰”减少干扰
比同事早到半小时,用清晨安静时间处理核心工作;午休时戴降噪耳机边吃饭边听网课;下班后如果办公室有人加班,可以转战会议室或图书馆,避免闲聊消耗精力。
适当“藏拙”
备考期间推掉不必要的聚餐,借口可以是“家里有事”“报了个健身课”。同事问起复习进度,模糊回答“随便考考”,避免过度关注带来压力。
四、身体和心态才是终极外挂
见过太多人前期冲太猛,考前一个月心态崩掉。记住:备考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每周必须“断电”半天
周六下午彻底放下书本,去爬山、看场电影、做顿好吃的。暂时的放松不是偷懒,而是给大脑“清缓存”。很多解题灵感反而会在放松时突然冒出来。
建立“最小可持续系统”
即使某天加班到凌晨,也要完成“最小任务”——背5个单词、看1页笔记。保持学习惯性比某天学10小时更重要。
找个“树洞”盟友
加一个活跃的备考群,或者找一位同样在职考研的朋友。不用每天打卡,但情绪崩溃时能互相吐槽。一句“我懂,我也刚被老板骂完”比鸡汤管用十倍。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在职备考注定不容易,但也没想象中那么难。关键是把学习变成日常习惯,而不是额外负担。早上啃包子时瞄两眼思维导图,下班路上听段知识点音频,睡前花10分钟默写框架…这些微小的坚持,会在某一天突然让你发现:原来自己早就走了这么远。